2014年12月16日星期二

望遠鏡最早在明末傳入中國 清乾隆後流行官宦家


  隨著“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重大戰略的提出和廣州“申遺望遠鏡”的推進,“海上絲綢之路”對公眾來說早已不再陌生,可是,當我走進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,看到記錄下昔日“海上絲路”重要歷史節點的珍貴圖片資料,依然頗為震撼。這些珍貴的圖像資料,有的記錄下了150多年前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參加世博會的盛大場景,有的記錄下了350多年前荷蘭使團訪問廣州時,藩王在城外舉行歡迎儀式的場景,而保存完好的洋商貨運單、粵海關的稅單,還有一枚枚精美的外國銀幣、作為“西風東漸”之代表的各類科學儀器,更使顯微鏡人瞬間被“海上絲路”的氣息籠罩。今天,就讓這些珍貴的圖像資料帶著讀者你一起走進“海上絲路”的記憶中吧。

  1851年5月1日,英國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在海德公園開幕,這也是第一屆世博會。據史料記載,海德公園內的展館主題建築占地19余畝,為玻璃全覆蓋的鋼架建築,相當之富麗堂皇,被譽為“水晶宮”,至今被人津津樂道。雖然清政府當時財力拮據,無力以政府名義參展,但不少精明的中國商人從中嗅出了商機,更何況英國人也非常希望博覽會帶上一些東方色彩。

  早在1850年7月,一些在華的英國商界和政界人士就在廣州和香港舉行了多次會議,推進中國商品到倫敦展出。他們還組成了專門的委員會,除了經典的絲綢、瓷器、茶葉之外,鼻煙壺、廣放大鏡繡、折扇、雨傘、牙雕等“廣貨”全在推薦之列。在博覽會上,由廣東香山拱北北嶺人徐榮村攜帶參展的“榮記湖絲”更奪得金、銀大獎,這也是中國產品首次在世界博覽會上取得第一名金獎,“榮記湖絲”得此殊譽後,在中外市場上大為暢銷。

  此外,在博覽會上亮相的牙雕、鼻煙壺、折扇等工藝品也贏得了極高贊譽,用評委會的話來說,就是“在木制、骨制、像牙、珍珠的雕刻技術上,中國沒有任何競爭對手”。看看這張150多年前的畫作,再想一想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盛景,對比今昔,想必你也會對貿易與文明之間的聯系有更多的理解,對“海上絲路”的歷史成就有更多的認知。

  望遠鏡,當時又叫“千裡鏡”,最早在明末傳入中國,清代乾隆年間以後,已流行於廣州的高官顯宦之家。廣東學海堂的創辦者、道光年間兩廣總督阮元就是“千裡鏡”的鐵杆粉絲,他曾這樣贊美望遠鏡:“能令人見目不能見之物,其為用甚博,而以天文望遠鏡之測量七曜為尤密”。

  望遠鏡的流行,是廣州“開風氣之先”的一個像征,再看一看那些古老而又充滿了理性之美的繪圖儀、顯微鏡、西醫書、西醫手術刀,相信你明白,“海上絲路”的商貿之旅背後,是生生不息的促進文化交流與演進的力量。

金相顯微鏡
博主好站推薦:氬焊機,陽極處理,電鍍,硬陽處理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