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4日星期三

廈門公布新命名的第一批地名 見證城市發展歷程



  近日,廈門公布了今年新命名的第一批地名,其中包括集隆改名路等562個新地名,這是廈門近年來命名最多的一次。在這562個新地名中,504個為居民點,其余為道路。新命名的居民點大部分集中在同安區,達492個。這是廈門實施跨島發展戰略的一個具體體現,隨著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的推進,越來越多的新地名將出現在島外區域。

  地名是一項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與社會公共資源,一個個地名串起了廈門的發展史。而由於城市的快速發展,許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地名消失,一段段劃過歷史的痕跡也隨即湮沒。同時,一個個新地名命名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,串起了城市發展的點點滴滴。據《廈門市志》記載,1979年12月13日,廈門首次開展地名普查,翌年10月完成。1980年,廈門市第一本地名錄《廈門市地名錄》出版。廈門民俗專家郭坤聰先前也撰寫公司命名了一本名為《廈門老街故事》的書籍,細數了500多個地名,記載廈門地名變遷。縱觀廈門地名的變更與增多,我們可以看到一部鮮活的廈門城市發展史。

  地名不會是一成不變的,而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發生變化:

 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,在日偽時期,曾更名為大漢路,1945年復名為中山路,1966年8月30日又更名為東方紅路,1979年10月1日,將中華路並入並復名,1980年10月1日又將南壽巷並入;廈門思明路分為南北兩路,思明南路一路上都是極富南方特嬰兒命名色的騎樓建築,已有80多年歷史,1966年8月30日,思明路被更名為紅衛兵路,即新生兒命名思明南路、思明北路依次改為紅衛兵南路和紅衛兵北路;建成於1921年的廈禾路是廈門最早的公路之一,全長4。46公裡,1966年8月30日更名為工農兵路,1979年10月1日復名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